温度高、湿度大,温度18~25℃,相对湿度大于90%。如果出现阴天光照弱、个别植株长势较弱、幼瓜或花有损伤等情况,极易引起发病。该病病原菌为瓜笄霉,属接合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直立在寄主病部表面上。病原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形成二次侵染黄瓜体。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瓜类腐皮镰孢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其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从根部的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时,有利于发病;连作、低洼地与土质黏重,有利于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5℃。拟茎点霉根腐病的病原为拟茎点霉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15℃〜30℃均可发病,20°C〜25°C发病重。土壤黏重,通透性差,植株生长衰弱易发病。
1、选择地势高燥地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采用高畦栽培,合理密植,施足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病力。3、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注意通风排湿。严禁大水漫灌。白天温度控制在23—28,相对湿度控制在60%—75%,夜间温度控制在13—15,相对湿度控制在80%—95%。4、坐果后及时摘除残花病瓜。集中深埋或烧毁。5、开花至幼果期开始喷洒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对好的药液70~75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侵染黄瓜的花和幼瓜,发病后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该菌腐生性强,只能从伤口侵入生活力衰弱的花和果实。棚室栽培的黄瓜,退有高温高湿及生活力衰弱或低温、高湿条件,日照不足、雨后积水、伤口多易发病。
1.温、湿度。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的关系最大。2.光照。孢子囊的产生要求光照与黑暗交替的环境条件。3.品种。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差异很大。4.栽培管理。靠近温室、大棚及苗床附近黄瓜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