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草莓灰霉病发病条件是什么?

2025-04-03 08:07

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真菌。该菌在气温18-25℃的高温条件下大量繁殖,低温干燥下则影响孢子形成。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雨水和田间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当田间湿度合适时,附着在植株上的分生孢子长出芽管,通过植株的伤口、气孔开始侵染。发病部位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循环侵染。

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期至坐果期,发病最适温度18∼23℃,相对湿度80%以上时开始发病,相对湿度大于90%的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时,该病菌就能够完成侵染、扩展与繁殖。在31℃以上高温或2℃以下低温环境下,以及空气干燥时不形成孢子,不发病。如遇到春寒、连阴天和光照不足的天气,温室内空气湿度长时间处于90%上以上,田间积水,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连作田块发病多、施用氮肥过多、栽植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过多以及垄上积水、棚内通气不良,则发病严重。发病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开始发生,次年1-2月为发病高峰。另据调查,平畦种植或卧栽盖膜种植病害严重;高垄、地膜栽培病害轻。在促成或半促成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子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连续阴雨湿度过大时,则发病快。田间氮肥施用量过高,土壤黏重,多年连作的地块也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