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在病谷粒播后会出现不发芽或不能出土的症状。如果是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会出现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土温30~35℃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晚播发病重于早稻。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发生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种子内越冬,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志苗枯,死苗止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20℃以下或40℃以上都不表现症状。因此,秧苗栽插过深、拔秧后过夜等有利于病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