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最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在田间或马铃薯块上越冬,无寄主时,病菌可在土中营腐生生活长达14个月,成为该病主要初侵染源。该菌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具传播,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也可带菌。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年度间梅雨期间多雨或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偏酸的田块发病较重;引发病症表现的天气条件为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发病现象会成片出现。番茄青枯病主要是土壤中本身存在病菌,番茄定植的时候消毒工作不到位,番茄苗期自身抵抗力比较弱,病菌侵染到维管束的位置,破坏维管束,营养传导受阻,正午水分养分需求量较大,而养分缺乏,作物萎焉造成青枯病。上海、江浙地区番茄青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常年连作、排水不畅、通风不良、土壤偏酸、钙磷缺乏、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花生青枯病发病的条件,一是病源,二是土壤湿度,三是施肥量,四是温度。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反溅和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家畜等传播途径,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此外,幼苗生长较弱,多年连作,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土壤缺钾,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后期中耕伤根,可促进发病。番茄青枯病是茄科蔬菜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在中国南方各地都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