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扬花期发生,气候条件、田间湿度、氮肥施用情况对病害发生轻重影响很大。该病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只发生于水稻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稻曲病的发生与品种、天气有关,主要是在破口抽穗前一个星期和抽穗后一个星期连防两次,当发现感病再防治,没有效。稻曲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
破口前5-7天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毫升兑水60斤喷雾。破口抽穗1/3-1/2时再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