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白发病病原菌以卵孢子混杂在粪肥、土壤中或黏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其中土壤带菌是主要越冬菌源,一般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病株后期组织破裂,卵孢子又在土壤、病残体、粪肥种子上越冬,完成侵染循环。用混有病株的谷草饲喂牲畜,排出的粪便中仍有多数存活的卵孢子。其次是带菌厩肥和带菌种子。谷子发芽时,卵孢子萌芽产生芽管,从胚芽鞘、中胚轴或幼根表皮直接侵入,蔓延到生长点,随生长点分化而系统侵染,进入各层叶片和花序,表现各种症状。谷子芽长3厘米以前最易被侵染。当温度自20℃逐渐降低时,湿土较适于发病;温度自20℃逐渐升高时,干土较适于发病。苗期多雨时,白发病较严重;连作田菌源数量大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墒情善,出苗慢,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亦严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表现有差异。低温潮湿的土壤容易发病。土壤温度在20℃,相对湿度为50%时易发病。连作地发病重;土壤墒情差,播种过深时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首先发作在麦苗时期,种子上感染的和土壤肥料中卵孢子发芽后,芽管侵λ谷子幼芽芽鞘,跟着生长点的分解和发育,菌丝到达叶部和穗部。土壤温湿度和播种状况影响侵染和发病程度。幼苗在土温11℃~32℃都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18℃~20℃,最低为10℃~12℃,最高为31℃~34℃。土壤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不适于发病。在土壤相对湿度30%~60%范围内,特别是40%~50%间,发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