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菌以菌丝在树上的病果、僵果、果台、干枯枝等部位越冬,也可在梨、葡萄、枣、核桃、刺槐等寄主上越冬。翌春温湿度适宜时,越冬病菌形成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雨水飞溅传播,也能通过昆虫传播,可直接侵入或经皮孔、伤口侵入果实。坐果期为侵染始期,果实生长前期为主要侵染期,果实生长后期至成熟期为发病盛期。炭疽病菌在高温、高湿、多雨水的情况下繁殖快,传染迅速,特別是雨后高温更有利于大流行;晚秋雨少温度低,发病则轻。不同年份发病轻重与当年降雨早晚及雨量大小密切相关,一般降雨早而多的年份发病早而重,干旱年份则轻。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在枯枝溃疡部、病果及僵果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到果实上。分生孢子萌发通过角质层或皮孔、伤口侵入果肉,进行初次侵染。果实发病以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季节不断出现的新病果是病菌反复再次侵染和病害蔓延的重要来源。该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即果园内有中心病株,树上有中心病果。病菌自幼果期到成熟期均可侵染果实。一般6月初发病,7~8月为盛期,随着果实的成熟,皮孔木栓化程度提高,侵染减少。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病害潜育期3~13天。幼果感染的潜育期长,果实成熟后感染的潜育期短,有时病菌侵染幼果,到近成熟期或贮藏期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情况下,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排水不良、树冠郁闭、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日灼、虫害等均利于该病发生。树势强病轻,树势弱病重。不同品种抗病性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