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危害特征有哪些?

2025-03-06 08:24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麦穗,初期叶片由褪绿绿色发展为鲜黄色或黑色疱斑。孢子堆可持续10天产孢,每天可产孢1800个,世代重叠,相互交叉流行。随着气温升高,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爆发成灾。病菌繁殖及反复侵染能力强,一小片区域感染后,很快蔓延至全区域。小麦锈病多发生在春季,需关注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病害情况,及时预防。

小麦锈病是小麦的专属病害,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易感染。小麦锈病又称黄疸,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三种。共同特点是在受侵叶或茎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孢子飞散,呈铁锈状。后期病部生成黑色冬孢子堆。群众总结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条锈病的孢子堆在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较小,最适宜气温为5-15℃,低于0℃时发育受阻,间歇小雨和雾露天气助长发育。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较秆锈病淡,孢子堆较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