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白腐病又称菌核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后扩展到叶鞘及内叶,植株生长衰弱,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处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葱、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发病,病部又产生菌丝,菌丝纠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组织紧密的小菌核。该菌喜低温高湿,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生产上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
不从发病地区调种,病田蒜头不作种用。严防随种蒜传入无病田块。蒜种用50%甲基硫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后再播种。具体方法是将0.5千克药剂对水3~5千克,把50千克蒜种拌匀,晾干后播种,可有效切断初侵染途径。或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70%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拌种。连作的田块容易发病,因此对连作田块进行与非寄主作物(禾本科、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轮作2~3年,可有效此病。早春进行追肥提苗,松土、排涝降渍,促进大蒜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出田间晒干烧掉,严禁沤肥,以防把病菌再带入田间。病株周围土壤也要挖走深埋,并填以无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