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年份,蚜虫大发生,病害发生重。大豆品种间存在明显抗性差异,有的品种在气温30℃以上病毒症状会出现隐症,高温隐症品种产量损失比显症品种要小。病株所结的种子并不是全部带毒,而是越早感染的病株所结的种子带毒率越高。如生产上使用了带毒率高的豆种,且介体蚜虫发生早、数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流行。带毒种子是初侵染主要来源,田间传播主要是蚜虫传染造成的,能传毒的蚜虫种类很多,包括豆蚜、棉蚜、桃蚜和玉米缢管蚜等。种子带毒率高达50%,种子中的病毒可存活两年以上。种子带毒高,蚜虫发生较早、数量较多,气温为25-30度,较干旱的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种子带毒在田间形成病苗是该病初侵染源;长江流域该毒原可在蚕豆、豌豆、紫云英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