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本;枝褐色,有柔毛,髓白色,层片状。叶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顶端钝圆或微凹,很少有小突尖,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有芒状小齿,表面有疏毛,背面密生灰白色星状绒毛。花开时乳白色,后变黄色,单生或数朵生于叶腋。萼片5,有淡棕色柔毛;花瓣5—6,有短爪;雄蕊多数,花药黄色;花柱丝状,多数。浆果卵形成长圆形,横径约3厘米,密被黄棕色有分枝的长柔毛。花期5-6月,果熟期8-10月。褐斑病病原菌是猕猴桃褐斑病菌,属半知菌类棒孢属。病菌在枯枝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孢子,借助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病菌的生长适宜温度是25~32℃,每年的5-6月是侵染高峰期,7-8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9月遇多雨潮湿,发病严重。春季萌芽展叶后,在降雨条件下,病菌借雨水在猕猴桃叶片上进行潜伏侵染。4-5月多雨,气温20—24%,有利于病菌的侵染。6月中旬后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秋季病情发展缓慢,但若在9月遇到多雨天气,病害仍然发生很重。猕猴桃落叶后,病菌在落叶上越冬。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果园管理较差、栽植密度大、留枝过量、通风透光差及果园湿度过大均会导致该病害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