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所有牛类,发病率为5%-85%,死亡率为20%,其中泌乳牛发病最严重,泌乳量严重下降。野生反刍动物如黑斑羚和长颈鹿也易于感染,接种病毒后表现出临床症状。自然条件下,潜伏期为2-4周;试验感染为4-12天。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1℃以上,呈持续稽留热型,伴随沮丧、不愿动、食欲不振、流口水、流泪和流鼻涕。长期流泪可能引起结膜炎,严重时导致角膜混浊和失明,浅表淋巴结明显增大。
临床症状包括病牛掉群,步态摇晃,运动失调,行走摇摆,共济失调,食欲减退,前胃蠕动音减弱,黏膜苍白、黄染,后期意识紊乱,视力消失,常出现神经症状,如耳、唇震颤,口流泡沫状涎液,颈部肌肉痉挛,头后仰或偏向一侧,转圈运动。呼出的气体及尿液中有丙酮气味或烂苹果味,易形成泡沫。全身痉挛可能导致突然倒地死亡。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发展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30毫米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最初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严重时遍及全身,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