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025-02-22 15:58

稻瘟病原菌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为最适宜。分生孢子在10-35℃之间都可形成,以25-28℃为最适宜。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温度要求与孢子形成相同。

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气候因素是影响稻瘟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气象因素,其中温度和湿度最为关键。当温度在20-30℃,湿度在90%以上,稻株保持一层水膜的时间达6-10小时,分生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

其次,品种感病也是重要因素。优质水稻抗病品种多年连续种植,会逐渐退化,在异常气候条件下丧失抗病性,发病率明显增加。

此外,田间管理不当也会引发稻瘟病。施肥不当,如追施氮肥过多或过晚,水层管理过深,使水稻植株贪青,抗病力差,有利于病菌的侵入、生长和繁殖,因而发病严重。大多种植户连续多年种植单一优质稻品种,为了促进水稻快速生长,往往加大肥水用量,后期偏施氮肥,造成水稻过分生长,枝叶茂盛,通风条件差,这些都会助长稻瘟病的发生。

最后,化学药剂防治效果因栽培措施和施肥情况的不同而差异较大。栽培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过量、发病期间降雨多,即使防治次数增加也难以阻止病害的发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