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锈病的病原有哪些特征?

2025-02-12 09:59

大蒜锈病是由葱柄锈菌引起的、发生在大蒜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假茎。发病初期,叶片表皮下产生椭圆形稍隆起橙黄色小斑点,即夏孢子堆,不久表皮破裂,散出橙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形成黑褐色疱斑即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锈粉,发黄枯死。性孢子器生于叶两面,与锈孢子器混生,近球形,黄褐色或蜜黄色。锈孢子器生于叶两面,聚生,杯状或短柱状,淡黄色或近白色,边缘略反卷或直立,直径100~150微米。病原菌系葱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葱柄锈菌属真菌。

在前茬大蒜收获后,夏孢子潜藏在病残体中越冬。病菌喜凉爽、湿度大的环境,在4月份前后,雨量大湿度高时病害重,尤其是地势低洼、葱蒜混作、连作的地块发病重。大蒜锈病主要危害大蒜的叶片、叶鞘以及蒜薹。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椭圆形槌绿斑,接下来在表皮下散生出椭圆形稍微凸起的夏孢子堆,呈现黄褐色或红褐色,严重时病斑连片,全叶枯死。

夏孢子椭圆形至圆形,淡褐色,单孢,壁有微刺,发芽孔分散且不明显;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倒卵形,褐色,壁厚,表面平滑,有柄无色,易脱落;冬孢双孢,分隔处稍缢,个别冬孢单孢。夏孢子堆生于叶面和茎上,椭圆形或倒卵形,散生或聚生,黄色或微带红色,粉状。夏孢子近球形、倒卵形等,大小(23~33)微米×(20~25)微米,壁厚1.5~2微米,淡黄色或近无色,有细疣,芽孔6~12个。冬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和茎上,散生或聚生,长期埋于寄主下,黑褐色。冬孢子形状不规则,大多为棍棒形、椭圆形,大小(30~75)微米×(17~25)微米,顶端圆,基部狭细,隔膜处略缢缩或缢缩,顶壁厚2~5微米,肉桂色或栗褐色,光滑,柄无色。蒜上形成的夏孢子堆,产生黄色广椭圆形夏孢子,大小23~28×18~32微米,具芽孔8~10个;冬孢子堆产出双胞的冬孢子;有时也产生单胞的冬孢子,冬孢子长圆形或卵圆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