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黄化病的危害症状是什么?

2025-02-08 20:14

黄化病又称黄叶病,是杜鹃花栽培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植株发生黄化病时,叶片逐渐由绿变黄,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直至死亡。气温忽高忽低变化剧烈,或光照不足,盆土状况不良、营养元素缺乏等也会引起黄化病发生。杜鹃花黄化病症状:黄化病多发生嫩梢新叶上。初期叶脉间叶肉褪绿,失去光泽,后逐渐变成黄白色,但叶脉仍保持绿色,使病叶呈网纹状。随着黄化程度逐渐加重,除主脉外,全叶变成黄色或黄白色。严重时,沿叶尖、叶缘向内焦枯,顶梢干枯、甚至死亡。防治措施杜鹃花一但得了黄化病,就要依其原因给予恰当的治疗,可归纳如下几点:1.对于缺铁黄化,应补充土壤中的铁元素,可用硫酸亚铁撒入盆土四周,每次依盆大小,施以1至2克,然后浇水溶解于土中。也可溶于水浇灌,浓度为1%,每周一次,连续几次,直至恢复。2.对于土壤、水偏碱,首先对水进行酸化处理(可用pH值试纸测出酸碱度),最简易的方法是用食醋中和水的碱性,使pH值在5至6之间。土壤的改良,与用硫酸亚铁防治缺铁黄化的方法相同。3.对于不是单纯缺乏某种元素引起的黄化病,而是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杜鹃花的生理机能发生障碍而得的综合型黄化病。此时一是应立即停止施肥,硫酸亚铁亦不宜多施,否则无异于雪上加霜。待新根长出,叶色转绿后,仍需稳定一段时间,待新枝木质化后方可施肥,否则有可能旧病复发。盆土中碱性增强,会严重影响根系对氮和铁的吸收,导致植株缺铁、缺氮,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使叶片黄化。叶片黄化后自下而上逐渐脱落,严重时只剩嫩枝梢部的幼叶,对生长有很大影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