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灰霉病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5-01-23 13:29

病菌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果、叶、花等病残组织中越冬。第2年初花至末花期,遇降雨或高湿条件,病菌侵染花器引起花腐,带菌花瓣落在叶片上引发叶斑,残留在幼果梗的带菌花瓣从果梗伤口处侵入果肉,导致果实腐烂。病原菌生长发育温度为0~30℃,最适温度为20℃左右。与果实软腐病相比,灰霉病菌在20℃以下生长更旺盛,因此低温时发病较多。病菌在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易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靠气流、水溅或园地管理传播。高温潮湿利于发病,一般7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加重。持续高温、通风不良、湿气滞留时间长易导致病害加重。套袋前杀菌不彻底或袋内湿度过大,易引发病害大发生,造成大量落果。幼果期发病受气象条件和果园环境影响较大,如以木桩作T形架或果园周围堆积玉米秸秆,易成为病原越冬、越夏的场所,增加病害发生风险。

防治措施包括:清除园区杂草,疏通水路避免积水,及时摘除感染果实和叶片,加强园区空气流通。病菌主要在枯枝落叶、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一般能存活4~5个月,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原菌在湿度大于80%、温度20℃左右的环境中生长旺盛,靠气流、雨水或园地管理传播。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