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苣灰霉病的发生与作物生育状况密切相关,植株生长不良易感病。高湿低温是发病流行的必要条件,相对湿度大于94%及适宜温度16-23℃,特别是受低温侵袭易发病。保护地栽培在晚秋至早春,露地栽培在多雨多雾的春末或秋末初冬为莴苣灰霉病多发季节。凡种植过密,株间郁闭,通透性差;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田间湿度大等田块常发病重。莴苣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病菌适宜发育温度是20-25℃,一般在2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4%,发病严重。保护地不通风或通风差,湿度大,结露时间长,叶面上有水滴或有水膜,病害容易发生。病菌为弱寄生菌,主要以菌核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抗逆力强,自然条件下经138天仍可萌发。翌年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遇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衰弱的、枯死的组织及伤口等处侵入,待获取营养后再向健康组织扩展。病菌借气流、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
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23℃,相对湿度90%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2~5月。莴苣感病生育期主要在苗期。此病发生与寄主生育状况有关,寄主衰弱或受低温侵袭,相对湿度高于94%及适温易发病。栽培过密,棚内温度过低、湿度过高、光照差、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冬春低温、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