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菌核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5-01-18 22:46

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较重,其次是秋季,远远重于露地栽培的莴苣。多年种植莴苣或莴苣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轮作的大棚发病逐年加重。偏施速效氮肥比施用氮磷钾混合肥的田块发病重。棚内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的地块以及地势低洼、田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莴苣菌核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早春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空气湿度在70%以下,病情明显减轻。连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雨后田间积水、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和保护地,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旺长的地块易发病。一般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莴笋菌核病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温度20℃,湿度大于80%,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当温度高35℃,病害很难发生。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田间湿度高,发病率也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有利于发病;前茬作物有病菌(莴笋菌核病除危害莴笋外,还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不注重种子处理、偏施氮肥,容易发病重。莴苣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莴苣的的病害。主要危害茎用莴苣的茎基部或莴苣叶片的基部。茎染病,植株近地面茎部先受害,病斑初为褐色水渍状,发展后成软腐状,并在被害部位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菌核;叶片染病,发病初始产生水浸状斑,扩大后呈褐色,使叶基部、茎部腐烂,叶片萎蔫死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