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痂病害的致病菌适宜生长繁殖温度为25~35℃。病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可存活1~3年。种子或种苗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经寄主的根、茎伤口侵入,使茎秆出现不规则斑,也可从嫩果表皮直接侵染。传播途径包括雨水飞溅、浇水、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温暖潮湿气候,如多雨多露、连续阴雨、暴雨后暴晴等天气,雨后排水不良的地块,钻蛀性害虫及暴风雨造成伤口多,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植株衰弱等易发病且较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发病。酸性土壤青枯病发生加重。病原菌可附着在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长期存活,成为下茬或翌年重要的初侵染源。在大田主要通过雨露、水滴飞溅、灌溉水、未腐熟的土杂肥及不当农事操作等传播,还可以由昆虫介体传播。病残组织上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9个月以上。室内研究表明,病原菌的发育适温为27~30℃,最低5℃,最高40℃,在56℃下10min即可致死。病原经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叶片,侵入后在适宜条件下3~6天即可发病,叶片损伤及细胞间充水过多都能加剧病情。田间只要有10%的植株发病,其产生的菌原量就足够使整块田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害虫为害会给植物造成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同时遇夏、秋季阴雨连绵、暴风雨可能引起该病大发生。另外,栽培管理粗放、病田连作、低洼地、土质黏重、积水、窝风或缺肥均可加重病害发生。细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或附着种子上越冬,第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到叶、茎或果实上,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危害。高温、高湿、阴雨天发病重,管理粗放,虫害重或暴风雨造成伤口多,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