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是什么?

2025-01-10 19:37

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发病重。莴笋菌核病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时发病重,早春多雨或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空气湿度在70%以下,病情明显减轻。连作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雨后田间积水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和保护地,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旺长的地块发病,一般前茬作物菌核病严重,残留菌核量多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莴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地势低洼易积水的田块,田间湿度高,发病率也高;种植过密,生长中后期未及时除去基部老叶、病叶、杂草,有利于发病;前茬作物有病菌(莴笋菌核病除危害莴笋外,还可侵染白菜等十字花科、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蔬菜作物),不注重种子处理、偏施氮肥,容易发病重。菌核在土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农具传播,从植株的衰老部位侵入。莴苣生长中后期发生较多,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5~2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根茎膨大期到采收期。发病潜育期5~10天。长江中下游地区莴苣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或入梅早、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