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黄矮病发病有什么规律?

2024-12-24 16:02

水稻黄矮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传播。长江下游以黑尾叶蝉为主,华南以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为主,后两种传毒快而强,能连续传毒,终身保毒。黑尾叶蝉虽为终身保毒,但为间歇传毒。病毒属不经卵传递的持久性类群,主要保存于虫体内越冬,次年再次传染。病原于秋季获毒的媒介虫体中越冬,第二年春羽化,迁入早稻的越冬代成虫就把病毒传到早稻上,成为当年初次浸染来源。一般早播早稻发病较重。在早稻上繁殖的黑尾叶蝉,必须在病株上取食并经过一定循环期后才能再次传毒,早稻后期,这种已经过循环期的传毒也较集中地迁向早播连作晚稻传病为害。在秧田期可见少数病林,拨节、抽穗期为发病高峰期(比普通矮缩病稍迟),至孕穗期病情基本稳定,但也有相当部分病株,患病后直到抽穗期才陆续表现病状。在夏季长期高温干旱,水稻三熟混栽,有利于叶蝉大量发生和转移传播,造成病害复发。水稻在苗期和返青分蘖期最易感病,一般早稻发病轻,而晚稻受害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