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病菌于6~7月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昆虫传播到果穗上。一般年份,病害从7月上旬开始发生,8月进入发病高峰期。病菌能直接从寄主表皮或皮孔、伤口侵入。病害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早,发病也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严重。早熟品种由于成熟期早在一定程度上有避病的作用,晚熟品种往往发病较严重。土壤黏重、地势低、排水不良、坐果部位过低、管理粗放、通风透光不良均能招致病害严重发生。当外界气温达到15℃以上,有足够的湿度时,带菌的枝蔓上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在19℃时即可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病菌侵入后至果实着色前,菌丝发育很慢,有一个潜伏期,20天后开始发病。若是果实成熟期前侵入,只需4天时间即可发病。株行距过密、通风透光差、树冠郁闭时发病重;重穗越近地面,发病率越高;氮肥多施、枝蔓徒长,园地低洼、排水不良时有利于发病。炭疽病的发生与雨水关系密切,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在果实近成熟期,病菌侵染的环境临界值为24小时内降雨时数在4小时以上,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持续7小时以上。果园排水不良、架面低矮、蔓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环境条件,都有利于发病。病原菌主要是菌丝体在树体中的一年生枝蔓中越冬。翌年春天随风雨大量传播,潜伏侵染于新梢、幼果中。待温度为20℃~29℃时,可在24小时内出现孢子。夏季葡萄着色成熟时,病害常大流行;降雨后数天易发病,天旱时病情扩展不明显,日灼的果粒容易感染炭疽病;栽培环境对炭疽病发生有明显影响,株行过密,双立架葡萄园发病重,宽行稀植园发病轻;施氮过多发病重,配合施用钾肥可减轻发病;该病先从植株下层发生,特别是靠近地面果穗先发病,后向上蔓延,沙土发病轻,黏土发病重;地势低洼、积水或空气不流通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