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4-11-28 19:26

小麦白粉病适合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小麦生长后期气温偏低,对病害的流行有利,反之则不利于白粉病的发生。麦田郁闭、湿度较大,偏施氮肥等会加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防治措施包括:1、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各麦区的气候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小麦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2、合理的农事操作:合理施肥,在施用基肥时,适当增加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消灭自生麦苗,小麦播种前结合秋播耕地,尽量清除田间、地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数量。3、药剂防治:药剂拌种,使用三唑酮、戊唑醇等种衣剂于播种前对麦种进行拌种处理,减少小麦苗期白粉病的发生;叶面喷雾,春季小麦开始返青时,就应及时喷药预防,小麦返青拔节后,根据田间白粉病发生情况,及时喷药防治;可以使用的药剂有三唑酮、戊唑醇·咪鲜胺、乙嘧酚磺酸酯、嘧菌酯、烯肟菌酯等。

条锈病能够承受的最低温度为零下7℃,其越冬能力比较强,在冬小麦叶片中潜伏的条锈病病原会在第二年小麦返青时期开始活跃,然后进行孢子繁殖。而在平均温度处于5℃以上的时候,才能有孢子产生。降水条件也会对孢子的繁殖速度产生影响,降水越多,湿度越大,孢子的繁殖速度就越快。这一点也是条锈病在春雨时期高发的主要原因,应当对其加强注意。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可选用三唑酮、吡唑醚菌酯喷雾。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20度,最低为12度。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如天气多雨,则有利于该病的流行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的防治措施是:用20%三唑酮可湿粉兑水喷雾,每隔7天一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