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低温和高湿(92%-95%)条件下易发生侵染,侵入口多为植株伤口及枯死部位,并可蔓延至老叶、枯叶、果实等。该病常见于高温高湿、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排水设施不健全、积水严重的果园。病原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传播,在适宜温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植株,形成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灰霉病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防治措施包括控制湿度及温度,发病初期及时喷施嘧菌酯、咪鲜胺、嘧霉胺、腐霉利烟剂熏棚等。此外,还可使用唑醚·氟酰胺、啶酰菌胺、异菌脲、丁香酚、腐霉利、咯菌腈等药剂。田间管理方面,应控制施肥量、栽植密度和田间湿度;越冬前处理病叶残体并覆盖地膜,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及时摘除老、残叶及感病花序,剔除病果;选择岔口实行轮作;定植前深耕,提倡高畦高垄栽培;移栽时用枯草和木霉浸泡根系,杀菌消毒促进缓苗;发病初期用锌·木霉菌喷施或灌根,并根据发病情况轮换使用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