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上,引起茎腐病的原因有多种,最重要的一类是真菌型茎腐病。真菌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主要由腐霉菌、炭疽菌、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腐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3~25℃,镰刀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在土壤中腐霉菌生长要求湿度条件较镰刀菌高。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会表现出症状,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矮化;中上部叶片表现失绿、畸形、皱缩或扭曲;边缘组织呈刀削状缺刻,边缘黄化,沿主脉一侧或两侧形成黄化条纹;叶基部腐烂仅存主脉,后期雌穗小或不结实。玉米茎腐病主要为害根系和茎基,植株发病后,茎基部皮层会变成淡褐色或黑褐色,并且叶片会变黄、萎缩,茎内木质部会变成褐色。主要危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梢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