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锈病由梨胶锈菌引起,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冬孢子角显露,降雨时吸水膨胀形成舌状胶质块。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形成担孢子随风飘散。从梨树发芽到幼果形成期间,担孢子散落在嫩叶、新梢、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侵染丝,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侵入过程需几个小时。气温达15℃且有水时,担孢子1小时完成侵染。病菌在松柏、龙柏等松柏科植物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借助风传播,孢子散落在梨树的嫩叶、新梢、幼果上侵入为害,病菌侵入后不产生夏孢子,不能进行再次侵染。梨树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的叶片一般不易感病。病菌是转主寄生菌,需在两类不同寄主上完成生活史。性孢子器、锈孢子器产生在梨树上,冬孢子和担孢子则产生在桧柏上。春季多雨温暖有利于冬孢子萌发,17-20℃时萌发迅速。梨树幼叶初展时如遇春雨,梨锈病将严重发生。梨锈病病菌有转主寄生特性,必须在桧柏、龙柏、欧洲刺柏等转主寄主上越冬才能完成生活史。若梨园周围5千米范围内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梨锈病一般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