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为害幼苗,在接近地面的幼茎上产生水渍状斑,然后变黄、腐烂、变褐萎缩。病重时病菌很快折倒,病轻者仍能继续生长。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主要是造成秧苗死亡或是弱小等,造成叶茎根的营养组织破坏,应控制好水肥湿度通风透气日照等。苗床湿度大时,病残株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种子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幼茎变褐腐烂,造成烂种烂芽。病害开始往往是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中心病株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病区。主要靠雨水、喷灌等方式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浇灌后积水或者薄膜滴水处易发病成为中心病株。光照不足,播种过密,幼苗徒长时往往发病重。空气潮湿时,病部表面可密生棉絮状菌丝。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