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红黄色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mm-5mm,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潮湿环境下,叶斑下面着生褐色小霉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防治措施包括打捞菌核、加强栽培管理、选用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药物防治。栽培管理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灌水。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增加通透性,提高抗病能力。药物防治可使用己唑醇、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杀菌剂,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病情适时喷药。浸种灵拌种可预防病害,发病初期可用井冈霉素、纹霉星、消菌灵等药剂喷雾,并加入芸苔素和磷酸二氢钾促进病苗恢复,增强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