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播种病粒或由病残株上的菌源引起子叶发病,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大豆开花结荚期多雨,病害发生重。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0~33℃,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大豆开花结荚期。发病潜育期5~15d。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多雨,气温偏高,均温25.5~27℃,发病重;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发病轻或不发病。连作地及排水不良的地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作物开花结荚期与梅雨重合的田块发病重。病菌主要为害蒜体的叶部,如果条件适宜,病斑继续扩大,绕叶或花梗一圈,使叶或花梗折断。染病鱗茎收获后,常从假茎基部发病,形成软腐。病部颜色为深黄色或红色。阴雨多的年份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早熟种发病重,豆粒为绿色、黑色、扁平的品种抗病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