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锈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4-08-31 06:38

向日葵锈病是向日葵的重要病害,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减产40%~80%。该病可侵染叶片、叶柄、茎秆、葵盘等部位,形成铁锈状孢子堆。叶片染病初期,背面出现褐色小疱,即病菌夏孢子堆,表面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状的夏孢子。随后,病部生出黑褐色小疱,即病菌冬孢子堆,散出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严重时导致叶片早期干枯。

在寒冷地区,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幼叶,形成性子器,后在病斑背面产生锈子器,器内锈孢子飞散传播,萌发后从叶片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接近收获时,在产生夏孢子堆的地方形成冬孢子堆,又以冬孢子越冬。南方温暖地区,病菌在多年生向日葵或菊芋上以菌丝越冬,越冬后繁殖进行再侵染。

该病的发生与上年累积菌源数量、当年降雨量关系密切,尤其是幼苗和锈孢子出现后,降雨对其流行起重要作用。进入夏孢子阶段后,雨季来得早,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常引致该病流行。生产上种植中熟品种及食用葵易发病,7~8月份多雨时发病重。

向日葵锈病的病原菌为向日葵柄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子纲、锈菌目、柄锈菌属,是一种单主寄生菌,具有5种孢子。病菌在病落叶及病株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借气流传播侵染危害。锈病的发病原因是高温、高湿及透气性差的环境条件,雨水天气偏多、排水不及时等也是重要诱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