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由立枯丝核菌引起,主要发生在茄子等作物上。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中存活2至3年。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传播,湿度大时,高温或低温均可发病,发病适温为17至18摄氏度,最高40至42摄氏度。
茄子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中后期,幼苗感病后,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逐渐变细缢缩,茎叶萎蔫枯死。地上部白天萎蔫,晚上恢复,反复几次后最终枯萎死亡。病菌发育适温为17℃~28℃,在12℃以下、30℃以上时受抑制。茄子幼苗生长中后期,随着气温升高,幼苗徒长、抗病力减弱,易诱发本病。连作地作苗床也易发病。
发病规律包括:(1)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2)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菌丝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寄主致病;(3)茄子幼苗生长中后期气温升高,导致幼苗徒长、抗病力减弱,易诱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