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菌核病的传播途径?

2025-09-26 21:52

茼蒿菌核病(烂头)主要侵染茎蔓、叶片和果实。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摄氏度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出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随风传播到衰弱植株伤口上,引发初侵染。病部长出的菌丝扩展到邻近植株或通过病健株直接接触进行再侵染,引起发病。病害循环重复进行,直到条件恶化形成新菌核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

南方2—4月及11—12月为发病盛期,北方3—5月多发。病原菌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低温、湿度大或多雨早春、晚秋促进病害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

防治措施应包括清除病残体、轮作、种子处理和适时施用杀菌剂。避免连作、田间积水和过量氮肥,增强植株抗病力。秋、冬季保护地栽培尤其要注意控制湿度和通风,减少病害发生。在早春和晚秋加强监测,发现病害及时防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