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耙点病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菌源,在休闲地的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田间借风雨传播。多雨和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晚熟品种相对易感病。多雨和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利其发病。天气阴冷潮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干燥天气病害受抑制,一般多雨及暴风雨后,叶面伤口多,利于该病发生。
大豆耙点病主要为害叶、叶柄、茎、荚及种子。叶片发病初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浅红褐色,大小10~15mm,病斑四周多具浅黄绿色晕圈,大斑常有轮纹,造成叶片早落。叶柄、茎发病,病斑褐色,长条形。豆荚发病,病斑圆形,稍凹陷,中间暗紫色,四周褐色,严重时豆荚上密生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包括选种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并进行种子消毒;实行3年以上轮作,切忌与寄主植物轮作;秋收后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体,进行秋翻土地,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可用5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需要重点防控的6种病害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黄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病。需要重点防控的3种虫害是: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