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黑痘病传播途径是什么?

2025-08-26 20:47

葡萄黑痘病又称疮痂病,俗称蛤蟆眼、火龙黑斑、鸟眼病,是由葡萄痂囊腔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的无性阶段侵染所致。有性世代很少见。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蔓的溃疡斑内越冬。翌年5月份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萌发后,芽管直接侵入到幼嫩组织内,形成初次侵染。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多雨、高湿条件,既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染,也有利于寄主生长。因此,幼嫩组织有利于发病。在北方地区,该病于6月份发生,7月份至9月上旬病情重。在干旱年份,该病在7月中下旬才在叶片上发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可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入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对葡萄幼嫩的绿色组织进行重复侵染,温湿条件适合时,6~8天便发病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