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是如何侵染传播的?

2025-08-18 11:46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多数病芽失去发芽能力或出土前腐烂,少数病薯的越冬菌丝随种薯发芽而开始活动、扩展并向幼芽蔓延,形成中心病株。出现中心病株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侵染。病菌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而危害块茎时则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发病初期喷洒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晚疫病病菌喜冷凉高湿条件,最适发病温度为白天22℃,夜间10-13℃,相对湿度95%以上。地势低洼、土壤粘重、田间积水、种植过密、管理粗放或施用氮肥过多,植株生长势弱,均易发病。在马铃薯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夜间10-13℃,相对湿度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叶面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该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到全田,条件合适即可引起大流行。

病原菌以菌丝在贮藏块茎或废弃块茎内越冬,播种后随幼芽生长侵入茎叶,然后形成孢子,通过空气或流水传播侵染。种薯带病,重者不能发芽,或发芽未出土即死亡;轻者发芽出土,发展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借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