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斑病菌为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危害幼苗叶片、豆荚、子粒,子叶上病斑圆形,深褐色有裂纹。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生于病叶正反两面,以背面为多,无子座或子座较小,分生孢子梗5~12个束生,淡褐色,上下色泽均匀,不分枝。有时顶端稍狭,正直或具有1~8个膝状节,隔膜0~5个,顶端近截形至圆形,孢痕显著,梗的大小为51~128微米x5~6微米。分生孢子倒棒形、圆柱形,无色透明,通常正直,基部近截形至倒圆锥截形,顶端略钝至较圆,隔膜1~9个,大小为19~80微米x3.5~8微米。
大豆灰斑病病菌孢子萌发受温湿度影响,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该病流行的关键因素。空气湿度越大,孢子萌发率越高,病情发展越严重。当相对湿度超过82%时,发病率最高。低温、干旱条件下,发病率明显降低。孢子萌发最低温度为12℃,最适温度为21~26℃,超过35℃萌发率明显降低。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在适温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小时即可萌发,25℃时分生孢子在4~7天可产生1代。
黑龙江7~8月多雨,湿度大,病害易流行成灾;天气干旱则病害轻。种子被害与结荚期的雨湿关系密切,多雨、田间湿度高,种子被害重。苗期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种子带病率高,幼苗发病重;播种后天气干旱但土壤湿度适中,幼苗出土快,生长健壮,发病轻。叶部发病从6月开始,7月进入盛期。7~9月雨量大、降雨次数多,叶部发病重。荚部受害从嫩荚期开始,鼓粒期进入盛期。8~9月降雨多的年份荚部受害重,种子带病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