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条件有哪些?

2025-08-06 16:16

病害发生和流行程度受品种抗感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品种抗病性是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玉米品种抗病,即使气候条件有利,大斑病也不会流行。目前尚未发现对大斑病免疫的玉米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

在品种感病和有足够菌源的前提下,气候条件是影响大斑病发生轻重的决定性因素。温度决定大斑病发生和流行的区域,雨量、雨日和夜间露量是影响病情消长、发生轻重的主导因素。一般7~8月份,特别是8月份,温度偏低、多雨、高湿、光照不足,可造成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这种条件有利病菌产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和病害的发生发展。同时,高湿影响寄主的光合作用,降低其抗病力。

耕作制度及栽培条件也影响病害发生。连作地玉米发病重,轮作地玉米发病轻。间作套种玉米比单作玉米发病轻。油菜茬夏玉米发病轻于小麦茬夏玉米。免耕田病残体得不到耕翻深埋,病害较严重。播种越迟,发病越重。密植玉米田湿度大,比稀植玉米田发病重。适施追肥的田块发病轻,氮、磷、钾配合施肥的田块比单施氮、磷的田块发病轻。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高温、高湿以及时晴时雨天气是大小斑病最适合的发病条件,旱地玉米连作时发病重,品种单一化发病重,抽穗前后最易感病,夏玉米田发病重且秋玉米种植距离较近也易感病;植株生长健壮且叶色深不易感病。气候条件6-7月份,气温20-25度,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大斑病发生。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