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在南方,病毒的越冬寄主为禾本科杂草和作物,北方的越冬寄主有牛鞭草和芒草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或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使蚜虫获毒。有翅蚜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辗转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产卵或以若虫越冬。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播期、品种、土壤等因素有关。6~7月是蚜虫迁飞高峰期,蚜量大,引起病害流行,这个期间的降雨次数、降雨量对蚜虫繁殖为害影响大,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利于蚜虫繁殖、迁飞,病毒病发生重。播期对病害的影响主要与传毒蚜虫有关。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玉米幼苗期正值麦收前、后蚜虫迁移高峰期,扩大了侵染,所以发病重。品种间发病轻重不同。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经调查,该病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寄主植物(包括所栽培的玉米品种、相关的寄主作物、野生禾本科杂草等)、蚜虫发生量、栽培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