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在寄主、种子上或在病残体叶内越冬。在气温10摄氏度,相对湿度85%的低温高湿条件下,适宜病菌发育。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农具、昆虫在田间传播感染。病菌从植株叶表气孔或伤口侵入为害。种植过密,植株生长弱,积水和早播情况下发病重。长江中下游地区菠菜霜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5月及9-12月,春季一般发生较轻,秋季9-12月发生偏重。年度间秋季多雨、多露的年份发生重,特别是连日阴雨和低温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田块间连作田、田间排水不良的发病早而重;栽培上早播田、种植密度过高的田块往往发病早而重。
病菌主要以培养菌丝体在菠菜植株上或以卵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通过孢子囊,借气流、雨水、农事活动操作及昆虫信息传播蔓延,田间有多次再侵染迹象。该病在种植技术密度大、田间郁蔽或偏施氮肥、植株组织幼嫩、生长需求旺盛、湿度变化过大、低温时发病较重。病菌以菌丝或卵孢子在秋茬菠菜上或越冬菜株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从叶片的气孔或表皮侵入。植株发病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病菌喜低温高湿的环境,最适宜发病环境为日均温度7-15℃,相对湿度85%以上,最适宜发病生育期为五叶以上至采收前,发病潜育期5-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