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多发生在气候潮湿的条件下,如在北京地区,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时,青枯病发生严重。此时降雨为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玉米幼苗及生长前期较少发生茎枯病,因植株在这一阶段对病菌有较强抗性,但到灌浆、乳熟期抗性下降,遇适宜条件便大量发病。连作玉米地发病重,因土壤中积累大量病原菌,易使植株受侵染。引起青枯病的病菌为镰刀菌和腐霉菌单独或复合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次年借风雨、灌溉水、机械操作、昆虫传播,通过根部和茎基部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逐渐蔓延扩展,引起地上部症状。天气及耕作条件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玉米生长前期持续低温有利于病害发生,后期高温对病害扩展有利。灌浆期田间湿度大,气温急剧上升特别是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易造成青枯病暴发流行。阴雨天时间长、降雨量大、温度低,天气突然转晴后温度高,发病更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施肥多和重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种植密度大、土壤瘠薄、易涝易旱的田块发病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