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冬虫羽化前(3月底以前)处理完玉米茎秆和穗轴;在黄淮海平原春、夏玉米产区及晋、陕、苏、皖、川、湘、鄂等省,改玉米春播为夏播,减少第一代玉米螟寄主,控制第二、三代的发生程度;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和性诱剂杀成虫;种植抗虫品种;在玉米螟产卵盛期,或每百株玉米有卵块1~2块时开始,每公顷释放赤眼蜂15万头,隔5天再放1次;在玉米螟卵孵化期,用每毫升含100亿个孢子的Bt乳剂200倍液均匀喷雾;在玉米孕穗期,用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每株5~10升,灌注露雄的玉米雄穗。玉米螟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毫米,体翅黄褐色。前翅内、外横线锯齿状,中间有2个小褐斑,雄蛾前翅外缘有一褐色宽纹带。雌蛾体稍大,前翅线纹不明显。卵扁椭圆形,乳白至褐色,1毫米长。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色有灰黄、深褐、暗白等颜色,背线褐色明显。蛹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尾端臀棘黑褐色,尖端有5~8根钩刺。心叶被蛀穿后,睁开的玉米叶呈现划一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每每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雌穗出现当前,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尚有局部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微风吹折。受益植株子粒不丰满,青枯早衰,有些穗乃至无子粒,形成严重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