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真菌浸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厚垣孢子也可单独在土壤中存活。第二年,越冬菌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引起初侵染发病。田间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向四周扩散进行再侵染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属半知菌类真菌。该菌除侵染大蒜外,还可侵染大葱、洋葱引起紫斑病,侵染黄花菜引致叶枯病。无论有无伤口,该病菌均可侵染大蒜。
一般4月下旬始发,5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期,此期正值大蒜孕薹和抽薹期,若有连续12mm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易造成该病的大流行。病菌在病株地下部分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湿度条件适宜,该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短时间内可致全田毁灭。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32℃,相对湿度高于95%并有水滴存在条件下易发病,露地大蒜在多雨季节或棚室大蒜放风不及时或浇水过量,形成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重。
大蒜叶疫病发病原因:1、病菌可借风雨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发病适温25~32℃,相对湿度在95%以上易发病。2、田间发病期在6~8月份,7月份为发病盛期,特别是7月中下旬只要有3次连续12小时以上的降雨,即会暴发流行。反之,若7月份温度偏低、少雨,即使前期温度适宜、多雨,也不会大流行。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大蒜孕苔和抽苔期雨量和降雨次数。7月中旬至下旬有连续12毫米以上的降雨3次以上,日均温24至28度,该病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