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病条件有哪些?

2025-07-06 14:5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该病在黑龙江省及全国一些山区发生较重,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病原菌通过玉米的幼芽侵入,尤其在玉米3叶期前侵染率最高。春季低温是丝黑穗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发病原因包括土壤带菌、肥料带菌、病株处理方法不当、品种抗病性低以及春季低温干旱。长期连作感病品种增加土壤菌量,加重病害流行。未腐熟的厩肥和种子带菌未经消毒也会增加土壤中的菌量。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密切,土壤温度在15~30℃范围内都利于病菌侵入,以25℃最为适宜。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病菌侵入,在20%的湿度条件下发病率最高。此外,海拔越高、播种过深、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病原特性方面,冬孢子黄褐色至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微米,表面有刺。冬孢子在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并有菌丝组成的薄膜所包围,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细胞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微米,担子孢又可芽生次生担子孢子。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7-31℃,低于17℃或高于32.5℃不能萌发。在缺氧时不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率与成熟度有关,外部孢子早成熟,萌发率高。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侵染玉米的专化型不侵染高梁,侵染高梁的专化型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能力很低。

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使用腐熟厩肥、种子消毒和妥善处理病株残体。在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控制土壤温湿度,避免播种过深和种子生活力弱的情况下播种,以减少病害发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