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造成枯鞘、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其危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与二化螟、三化螟危害的枯心苗有别。但在田边杂草繁茂的田块,全田均有大螟分布,而非仅限于近田埂区域。
大螟也可在小麦田为害,越冬代高龄幼虫蛀食茎秆,第1代低龄幼虫为害小麦青穗。小麦成为大螟的有效中间寄主,积累1代大螟基数,使稻田第2代大螟数量迅速上升。部分荒芜油菜田块,杂草丛生,也成为大螟的良好过渡环境。
幼虫孵化后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