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7-04 06:59

羔羊痢疾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和牛腹泻病毒等。该病多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其以2~4日龄羔羊发病率最高。病原可能是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管理上则可能因饲料或环境问题引发,母羊的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B型魏氏梭菌是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无运动性,有芽孢,适宜发育温度为20℃~50℃,在发育过程中可产生致死、坏死和溶血毒素。芽孢型菌体抵抗力极强,可在牧场及畜舍周围土壤中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2~12分钟,3%的福尔马林可在15分钟内杀死芽孢,但对烧碱溶液抵抗力极强。此外,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也可引起初生羔羊下痢,需加以鉴别。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急性毒血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该病主要危害7日龄内的羔羊,可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影响羔羊成活率。羔羊在出生后数日内,魏氏梭菌可通过吮乳、饲养员的手或羊的粪便进入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下,如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寒冷、哺乳不当等,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导致疾病发生。

羔羊梭菌性痢疾俗称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溃疡,死亡率极高。由于小肠急性发炎,放牧员常称之为红肠子病。本病多发生于出生后1~3天的羔羊,较大的羔羊较少见。一旦某地区发生本病,未来几年内可能继续使3周以内的羔羊患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初生羔羊肠胃功能较弱,在各种不利环境条件下,易受细菌侵害而发生痢疾。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羔羊痢疾的主要致病菌。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