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一般不产生吸器。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侵染源。
高温、多雨、多雾、多露、日照不足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特别是7-8月多雨潮湿天气发病重。大雨过后骤晴、闷热,病情迅速发展,而干旱少雨的天气发病较轻。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过嫩多汁,土壤黏重、偏酸,重茬连作等地块发病重。土壤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较重。一般在水肥充足、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田间病残体多的地块易发病。在种植密度大、植株生长茂密而又少见阳光的中下部叶片上发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