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霜霉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2025-07-01 07:47

发病症状表现为叶和花梗出现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颜色从淡黄绿(洋葱)至黄白色(大葱)不等。潮湿时,患部表面遍生白色绒霉,后转为暗紫色霉层,后期干枯。严重时,病株矮化,叶片扭曲畸形,叶色苍白,假茎受害处破裂。

该病为真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或幼苗及鳞茎中越冬,翌年借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发病适温为10~15℃,在潮湿、低温的条件下易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多雨多雾、植株生长不良时发病严重。病菌以卵孢子附着于病残体、种子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萌发,从植株气孔侵入。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气流、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再侵染。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气温15℃左右为流行季节,一年主要有两次发病高峰,以4月—5月最为严重。

低温多雨和重雾天气会加重病害。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过度密植、重茬地、植株生长不良及大水漫灌时,发病也较重。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存活,秋季侵染幼苗或种株鳞茎内的菌丝体,形成系统侵染。在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病菌可随病株在田间存活。此后,病斑上长出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形成再次侵染。本病遇低温、阴雨或时常出现重雾天气时,流行较快。在重茬地、地势低洼地以及大水漫灌、过度密植等条件下,发病也较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