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病株最初靠近地面的茎叶出现黑色凹陷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淡褐色蛛丝状菌丝,病叶萎垂发黄易脱落。菜苗根茎部受害,在茎基部或靠近地面处出现褐色病斑,略凹陷后渐干缩,根茎部缢缩,病苗折倒。成株期受害后,根茎部膨大,根上均有灰黑色凹陷斑,稍软,主根易拔断,断截上部常生有少量次生须根。严重时菜苗全株枯萎,越冬期不耐严寒,易受冻害死苗。
油菜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害主要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或病残株中越冬越夏,生命可维持2年以上,带病土壤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一般在植播期遭受连阴雨天气,造成烂耕烂种现象,苗床油菜苗和早栽大田油菜苗发病早、为害重;土质粘重,苗龄过长,田间排水不畅也是加重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据田间发病情况调查,不同品种对油菜根腐病的抗病性无明显差异,但没有完全抗病的品种。油菜苗3~5叶期是该病的主要发生期,以后随着气温下降,病情扩展速度也相应减缓。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实行轮作,避免重作。油菜植播地尽量做到不连续两年重播,避开与十字花科作物重茬;选择土壤结构理想的无病田作育苗基地,减少根腐病初侵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