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特效药包括霉菌胺、腐霉利、多菌灵、乙霉威;霜霉病特效药包括恶霉灵、氯溴异氰尿酸、烯酰吗啉、霜脲氰。抓住黄瓜移栽前、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3个用药关键期。始花期在沾花药液中加入0.1%用量的50%腐霉利或50%异菌脲后蘸雌花。生物防治。用木霉素300-600倍液喷雾。涂抹法。于茎蔓发病的植株可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或65%硫菌霉威加适量水对成稠糊状涂抹伤口。喷雾法。发病初期选用乙烯菌核利、腐霉利、菌核净多霉威、氧化亚铜、异菌脲、克菌丹、应天2号多功能生物制剂、甲硫乙霉威、多抗霉素等喷雾。隔7-10天一次,交替使用,连续2-3次即可。
灰霉病是引起果,蔬,花卉等植物病害并造成严重损失的病害之一,而且灰霉病菌是一种高风险病原菌,对药剂极易产生抗性。目前灰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二甲酰亚胺类,N-苯氨基甲酸酯类,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均有抗性。
黄瓜灰霉病应先清除病残体,再喷施露娜森防治。
1.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应适当多施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合理灌溉,小水勤浇,不宜大水漫灌,避免在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除近老叶、病叶,清除已感病的花和瓜;
4.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5.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多抗霉素、嘧霉胺、腐霉利、啶酰菌胺、木霉菌、过氧乙酸、甲硫乙霉威、吡噻菌胺等。具体的用量为: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50克/公顷喷雾,400克/升嘧霉胺悬浮剂375克/公顷,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75克/公顷。
黄瓜灰霉病。发病初期,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轮换交替用药3~4次。
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加强保护地黄瓜的栽培管理,控制大棚、温室的湿度,并结合药剂防治,是防治黄瓜灰霉病的有效方法。
黄瓜灰霉病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种植管理:进行2年以上轮作;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及时整枝绑架,摘除植株下部老叶。3.清除病原: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保持棚室干净;收货后清理田块,进行15厘米以上深翻。生物防治可选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腐霉利、苦参碱、啶氧菌酯、啶酰菌胺、嘧霉胺等喷雾防治,注意轮换、交替使用。
黄瓜的灰霉病防治措施:1.控制浇水次数,降低田间湿度。2.清除田间老叶病叶病花病瓜。3.黄瓜灰霉病防治药剂,可用50%腐霉利可湿粉50~100克/亩,在发病前喷雾防治,最迟在发病初期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1天,最多防治3次。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3~47克/亩,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防治,隔7~10天防治1次,可连用3次,安全间隔期2天,最多防治3次。
1.及时修剪、控制温湿、控制光照,创造高温和相对低湿的生态环境,抑制灰霉菌的滋生和蔓延。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洁棚面尘,增加光照,控制温室内温度和湿度,清除病枝,药剂防治。
3.清除病残体,种植人员应当及时剪除病残花、病残叶、病残瓜,带出田园后集中销毁。
4.使用适当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如吡噻菌胺、啶菌噁唑、啶酰菌胺、唑醚氟酰胺、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等成分。
黄瓜灰霉病防治方法:
1.清除病株残体:收获后期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土壤深翻20厘米以上,将土表遗留的病残体翻入底层,喷施土壤消毒剂加新高脂膜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棚内初侵染源。苗期、瓜膨大前及时摘除病花、病瓜、病叶,带出大棚、温室外深埋,减少再侵染的病源。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通风换气,浇水适量,忌在阴天浇水,防止温度过高,注意保温,防止寒流侵袭。高温季节在大棚、温室内深翻灌水,并将水面漂浮物捞出,集中深埋或烧掉,保持大棚、温室清洁。
3.调节温、湿度:种植大棚通过调节温、湿度可以控制病菌侵染,室内温度提高到31~33℃,超过33℃开始放风,下午温度维持在20~25℃,降至20℃时关闭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
4.棚室消毒灭菌。苗棚或生产棚在种植前用5%速克灵烟剂每亩1千克闭棚熏烟24小时,施佳乐40%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或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福美双300倍液全方位喷洒。
黄化灰霉病防治措施:1.降低条件湿度,保持通风透光。
2.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减少病源菌。
3.在花期提前喷施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如:嘧霉胺、啶酰菌胺、异菌脲等)。
黄瓜的灰霉病防治方法:1.清除病残体。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5一7天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