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反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小麦生育后期在菌丝体上产生闭囊壳越夏,待田间冬小麦出苗后,条件适宜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秋麦苗。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C。一般天气潮湿、光照不足、种植过密、田间郁蔽、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最初出现1~2毫米大小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层的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形成一大片白色至灰色的霉层。以后,白粉状霉层逐渐变为灰白色至淡褐色,并散出许多黄褐色至黑褐色的小粒点。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在初期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发生褪绿、发黄乃至枯死。麦粒颖壳受害时,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病株矮而弱,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一般叶正面的病斑比叶背面的多,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被害重。发病最重时,整个植株从下到上均为灰白色的霉层覆盖。
小麦白粉病是由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引起、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该病害从幼苗期至小麦成株期均有可能发生,小麦叶片为主要危害部位,严重时可危及叶茎与叶鞘。小麦发生白粉病后,叶片首先会出现小点,起初为黄色,之后出现白粉状霉层,最后斑点转变为灰白色与浅褐色,病斑会逐渐连成片状,致使叶片枯死。白粉病若发生在小麦茎秆上,容易导致小麦倒伏。4月为小麦白粉病的多发季节,随着气温上升,病害逐渐加重。